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大明嫡长子 > 第312章 开中、简政(二合一、七千字)

第312章 开中、简政(二合一、七千字)(第3 / 7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然而即便两淮、两浙盐引如此壅滞,但是赏赐的还是这些。

所以真正的利益获得者,也许不是叶淇。

商屯消失、军屯败坏,也没有人再给边疆地区输送粮食,朝廷每年拨的是军饷。所以西北是粮食输入越来越少,银子输入越来越多。

这样一来米贱银贵的局面不再,而又回到了米贵银贱。

边军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朝廷的军事开支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边军的作战能力又不断下降。一旦遇到真正的军事危机,就不得不启用募兵制。妒

募兵制又需要大笔的银两。这些大笔的银两只能是继续压迫百姓来获得。于是局势越来越坏,恶性循环就这么产生了。

所以问题来了,这些财富去了哪里?

到了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对开中盐法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将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境地区换取盐引改为商人直接向盐运司缴纳银两获取盐引。

然后让朝廷来负责向边境地区拨给银两和粮食。

这个做法在当时是赚的,因为太祖施行开中法那会儿西北是米贵银贱,所以朝廷征得是米,

但经过上百年之后,西北粮价很低,属于米贱银贵。有些官员就动心思要改征米为征银。

按照原来的办法,商人每引盐纳米2.5斗,换算成银子仅值银5分,但是改纳米为缴银之后,每引征得盐税银4钱左右,这样朝廷获利就会瞬间增长8倍。

商人?对,部分盐商通过官商结合获得了利益。

官僚?不错,他们不断的盘剥、贪污,也肥了自己的腰包。

勋贵、内臣?也对,这些人不断的通过向皇帝奏乞‘盐引’的方式来获利,而且商人中盐有数额限制,即不许过三千引,但是成化皇帝大笔一挥就给了万贵妃的兄弟万通淮盐五千引、赐给皇后母亲段氏两淮官盐两万引。

弘治皇帝对待亲人也很好。从弘治五年起,他赐给歧王两淮余盐一万引、赐与益王两淮余盐一万引,弘治十二年赐泾王两淮余盐一万引、赐申王两淮盐一万引,以上这些费用是“助婚礼之费”。

顺带一句,两淮盐引是食盐里面价格比较高的。所谓盐引壅滞,大部分是指两淮、两浙。像山东这些地方的盐场,是开中有余,甚至无商可中。妒

所以当时记载“一时太仓银累至百馀万”。妒

也因为这个标志性改革,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变成了是叶淇一个人造成的。

然而明朝盐法的败坏根本上是官僚系统的腐败,叶淇做的事在成化年间也有大臣奏请‘将本色改为折色’。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呼声,就是因为商人困于守支,已经搞不下去了。

当然,弘治五年这次改革的破坏性依旧很大,最直接的就是直接消灭了商屯。

因为不再需要粮食了。边商只能‘商屯撤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