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群芳寻踪 > 第一百七十章:学堂等系统

第一百七十章:学堂等系统(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在升考试上,金良没有搞变态愚蠢的标准分制,那标准分制要求每个生的每科成绩都平均,这样的分数制扼杀了许多偏才,造就了许多庸才。金良用的是总分,只要某一科成绩特别好,就可以稍微抵消其他科的平庸,当然武两大科的成绩都必须及格,有不及格的要复读,但复读的机会只给两次,他不希望再来什么范进中举的闹剧出现。??中央大堂各个院的课程均有金良敲定,跟中小堂相比,中央大堂的实践活动更多,几乎占据了二分之一的时间。(未完待续。。)

...

...

中央大堂各个院的制均是年,入的员不限制年龄,只要能够通过入考试,不论是十岁的还是五十岁的都可以入,当然录取的名额都有限定,因为中央军政系统能够提供给中央大堂毕业生的职位是有限的。

大堂的大部分员,他们都是五岁堂,十岁入中堂,十岁入大堂,十六岁就成,通过毕业考试以后,就可以安排基层岗位,开始做没有官阶的小吏,再过两年,到了十八岁就可以授予官职。

金良觉得后世上的小、中、大制拉的那么长,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教育制的不合理,生们浪费了多时间没用的东西。

金良确保的是中央系统下面的小堂、中堂、大堂所的东西都是能够用得到实处的,那些暂时用不到实处也是基础科,不像某些国家的政权为了粉饰平,让生多一些没用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金良从后世来,非常了解后世的教育之所以被人诟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填鸭的课堂教过多,而生的动手实践少。

从政治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地方的亭里做亭长、亭丞,少数优秀一点儿可以去做乡丞,他们获得上升的空间比通过其他途径进来的官更大,因为他们是金良的生。

从技术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工部任职,或者在中央军总装备部任职。

从艺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礼部任职,或者在中央军艺兵团任职。

女院毕业的,可以去皇宫做女官,可以去中央军艺兵团任职,亦可以去小堂或中堂做教师负责乐艺的教,当然更多的女院生都选择回家相夫教,金良对此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至于那些世家弟,多仰仗家世,多是去襄阳新办的就,或者前去追随郑玄、管宁等私,不屑于进入中央大堂。

金良从一开始就着力让所有员的更多习时间放在实践上,凡是在实践中检验有错或不实用的理论全部从教材里删除,到了最后,从小堂、中堂到大堂,他们在课堂上每天严格控制在两个时辰以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则控制在一个时辰以上。

金良实践活动有一半都是跟军事运动相关联的,这些实践活动都有相应的教官带领,小堂的教官是乡兵的精锐,中堂的教官是郡县兵的精锐,大堂的教官则是中央军的精锐,举凡骑马、射箭、打猎、马球、赛马、武术格斗等活动,也有教官负责,大堂师范院毕业的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和化课。

在原来时空,华夏国实行大国金牌战略,刻意培养出来的职业运动员横扫奥林匹克,可全国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却每况愈下,到了和谐年间,同一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不论从身高、体力都比不上倭国和棒国。

金良可不想让自己的门生们变成后世那些孱弱得连倭国生都比不上的和谐生,便下令,在小堂入中堂和中堂入大堂的升级淘汰考试里,把骑马、射箭、长跑等一系列的武科成绩列为总成绩的一半,化课书面考试成绩,又名科成绩,列为入总成绩的一半,如此一来,就从最基础的教育制上杜绝了大汉民沦为后世的“东亚病夫”的可能性。

在打基础的小堂、中堂阶段,金良没有参照后世愚蠢的分举武举或理科,他让所有的员都要武齐备,不仅因为现在是乱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保之力,更因为未来是征伐世界搞大中华共荣圈的民族狂飙飞扬的阶段,没有足够强健的体魄,官们承受不起那么繁重的工作。

等到他们意识到中央系的强大,意识到中央大堂生乃是金良门生之后,中央大堂已经对这些世家弟关闭了进入的通道,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世家弟应该入,中央大堂是贫贱弟的,世家弟入了大堂会辱没他们的身份。”

当然,才能优秀、德高洁、与众不同的世家弟,金良还是会给他们打开方便之门的,当然这样的世家弟是凤毛麟角了,且多跟家主的行教育有关,像田丰、沮授他们两家这样的弟就多些。董昭、陈琳家族这样的弟就少些。当然其他大部分世家里面更少见这样的弟。

在搞中央大堂的同时。金良不想引起世家大族的反弹,便安排了一些自己能够接受、才能德都比较突出的做了县令、乡令,某些世家弟甚至做了郡守和郡丞,比如河内脩武人张范。

张范的祖父张歆曾经担任过司徒,父亲张延曾经担任过尉,颇有名望,傅袁隗本想将其女嫁给张范,但张范坚辞不受。张范性格恬静乐道。不爱荣华、名利,不追求官职,喜欢帮助穷人,家无余财,内外的穷人、孤寡都十分敬重。金良对这样的世家弟是很敬仰的,便以天诏令,招他入朝,委任他为渤海郡守,取代了袁绍未曾担当过的位置,袁绍对张范做渤海守无话可说。

广平邯郸人刘邵。是广平大族刘家的弟,金良从广平人沮授那里得知刘邵问详博。通览群书,便招他做了内阁篆,负责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纂为《皇览》,又与议郎庚嶷等人共同制订律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