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二百二十八章 工业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百二十八章 工业基础的重要性(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

姆贝亚市第一拖拉机厂。

“这是菲利普的请求,他说上一次提供给他们的发动机性能还是差一些,希望我们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产品,除了发动机上的要求以外,还有就是履带问题。”

对此姆贝亚市第一拖拉机厂厂长门德斯问道:“我们最新研制的发动机进度怎么样了?”

实际上东非,至少是鲁夸湖盆地的气温不算太高,这里平均海拔在八百米以上,气温也就比沿海地区低四到五度左右,基本上和欧洲的春夏之交差不多,所以即便是坦克内部的蒸笼环境,也不会太夸张。

当然,对于菲利普和亚尔斯克而言,他们接下来要对坦克的整体结构进行大改,所以舒适性要给实用性让路,至于未来,等相关技术成熟了,再着手提升坦克的舒适性。

其实,坦克研究的这些困难还算好的,恩斯特能给出一定的参考,毕竟前世坦克整体形态变动一直不大,至于飞机研究那才是群魔乱舞,而且没有相关可参考的实物。

坦克还能借鉴拖拉机,有拖拉机产业支撑,飞机就没有这个条件,甚至发动机该如何选择都是大问题,不过这种事自然由相关研究人员头疼。

东非的坦克研究“遥遥无期”,而等到研发出来,也未必能进行实战,就算能实战,想形成战斗力也需要时间。

菲利普所说的实验室实际上就是一排小平房,毕竟鲁夸湖盆地本来就不是什么繁华之地,所以试验场的建设,从外部看来也比较潦草。

当然,作为王储殿下亲自过问的国家重要机密项目,配备的设施是一个也不差,甚至东非政府专门从姆贝亚市修建了一条公路到试验场,只不过一般人到这里需要接受盘查罢了。

姆贝亚市本来就位于内陆,加上东非本身的封闭性,根本不可能有人轻易探查到东非坦克试验场的具体情况,就算东非高层知道的也很少。

就算知道也不可能太重视,毕竟“坦克”是什么?没听说过,没见过,更没有人能像恩斯特这样意识到坦克对于未来战场的重要性。

“从发动机情况来看,应该还是负荷过大,导致动力不足,这就不是我们能解决的问题了,我们需要同国内的内燃机制造厂进行合作,提升发动机性能,要不然只能对坦克样机进行减配,牺牲一部分功能,从而减轻重量,或许能达到类似效果。”实验室里亚尔斯克对着菲利普说道。

对于这一点恩斯特心里自然清楚,毕竟在二战前坦克表现都不怎么出彩,甚至因为堑壕战术在一战时的耀眼表现,使得法国走上了不同德国的军事路线。

所以在恩斯特看来,东非的装甲部队能够在下个世纪初成型那就万事大吉了,最少也要在1920年成为具有战斗力的兵种。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非坦克研究进程慢,实际上鲁夸湖试验场的坦克已经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只不

过大小问题太多,还需要进一步改良。

乐观估计,三年内成品应该是可以满足军队初步要求的,像菲利普等人重点关注的发动机和履带问题,也不是难度太大,毕竟东非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一直在进步。

菲利普:“做两手准备吧!关于发动机的问题我们早就这么要求了,但是他们要出成果也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等相关厂和研究机构出成果,先对坦克结构进行重新优化调整,或许降低一些标准,还能让其早日问世,至于其他问题,以后再慢慢完善。”

两人都认为还是之前调子起的太高,坦克生产其实和拖拉机产业更加契合,而东非拖拉机产业诞生也没几年时间,比汽车产业都要晚很多。

而坦克又和拖拉机不一样,本身重量太大,而且对性能要求高,就比如恩斯特对坦克的一项重要要求是能较轻易跨越堑壕,这一点就不是普通拖拉机能做到的。

“除了发动机,还有履带,这也是重点,之前很多故障集中在这两区域,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和其他机构配合解决,而且坦克没有定型前,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加装什么东西,之前我们还考虑散热等问题,现在看来还是要一步步来,先解决其活动问题,至于驾驶员受点罪就受点罪吧!这都是在所难免的。”亚尔斯克顺势建议。

坦克内部环境,就像一个大蒸笼,驾驶员确实不好受,之前菲利普和亚尔斯克就想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现在,两人也不得不更加现实一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